不少印刷企業的生產現場,放眼望去就是一個字:亂!其實,現場管理千頭萬緒,確離不開“三要素”:人、物、場所;現場情況千變萬化,歸結起來只有“兩流”:物流和信息流。 現場管理者只有對這三要素和兩流作細致的分析和研究,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,科印網為您總結了9點現場管理關鍵點,快來學習吧。 01 工藝流程查一查 到一個企業或部門查找問題,應該從流程開始,“順藤摸瓜”分析現有生產、工作的全過程。 哪些工藝流程不合理? 哪些地方出現了倒流? 哪些地方出現了停頓? 哪些工藝路線和環節可以取消、合并、簡化? 分析判斷流程圖每個環節是否處于受控狀態,檢驗是否能起到把關作用,各部門橫向聯系是否到位,是否通暢,是否需要構建或增加新的通路,由流程圖的各個環節及傳遞路線,分析現有各部門的工作職能是否到位,是否要對現有機構進行調整或重組。 02 流水線上算一算 生產線和流水線應該按照一致的節拍進行,生產才能均衡。有的企業生產常常出現“前面干,后面看,前面提前走,后面在加班”的局面。 造成的原因一個是移動方式不合理,另一個就是節拍不均衡。如果采用順序移動方式,每干完一批活以后再移到下一個工序,這就會造成下工序的等待和窩工。如果以平行移動方式傳遞,即干好一個就往下工序傳遞一個,往往會使效率提高一倍。 在流水線上,干得最慢的人就是決定流水線最終效率的人。 生產線或流水線的平衡效率=各工序凈作業時間的總和/最長工序的作業時間×人員數。 很多生產流水線的平衡率常常不到50%,如果把時間長的工序通過簡化,提速、換人、或拆分的方法,對時間短的工序通過裁并、增加等等手法來平衡流水線。整個生產線的生產效率就會大大提高,個別工序緩慢而導致的窩工和堆積就會消除。
03 動作要素減一減 任何操作都是以人工的動作為基本單元,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,組裝工序、加工工序等這些以手工勞動為主體的工序,動作是產生效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。 進行動作分析,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消除多余的動作、無效動作或緩慢動作,如彎腰作業、站在凳子上作業、蹲著作業、作業場所不暢、沒有適合的工位器具、人與物處于尋找狀態等,以最省力的方法實現最大的工作效率。 這個研究幾乎不花一分錢,就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。例如在現實生活中,為什么有的人包餃子會比一般人快很多?為什么有的人插秧會比一般人快很多?那都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一定的訣竅,以最經濟的動作來完成任務。 動作分析要遵循以下幾個最重要的動作經濟原則: 1. 能用腳或左手做的就不要用右手做,盡可能雙手同時作業,同時開始,同時結束。 2. 使雙手同時朝著相反方向進行對稱動作。 3. 材料和工具要盡量放在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,并按照基本作業要素的順序確定適當的位置。 4. 減少一切不必要的動作,要知道:沒有效益的工作只能叫動作,而有效益的動作才是工作!動作距離要最短,盡量提高效率。 5. 盡量利用慣性、重力、自然力和動力裝置,而不是依靠人力,當然可以減少人的疲憊,從而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。 6. 為了減輕疲勞,作業點要保持適當的高度,而這個高度是可以測出來的。通過測量和精心計算,就能夠使動作盡量地舒服一點,也能夠減輕工作的疲勞。 7. 站立式走動作業。從精益生產的角度來講,為了調整生產節拍,有可能需要一個人同時操作兩個或多個設備,這就要求作業人員不能坐著工作,而應該采用站立走動的作業方式,從而提高工作效率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