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<menu id="e44sm"></menu>
  • <menu id="e44sm"></menu>
  • <nav id="e44sm"></nav>
  • 當前位置:主頁 > 文庫 > 企業 > 經營管理

    記住這9句,輕松擺脫印刷車間現場混亂問題

    時間:2023-06-15 16:25:16來源:科印網

      不少印刷企業的生產現場,放眼望去就是一個字:亂!其實,現場管理千頭萬緒,確離不開“三要素”:人、物、場所;現場情況千變萬化,歸結起來只有“兩流”:物流和信息流。

      現場管理者只有對這三要素和兩流作細致的分析和研究,才能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,科印網為您總結了9點現場管理關鍵點,快來學習吧。

      01

      工藝流程查一查

      到一個企業或部門查找問題,應該從流程開始,“順藤摸瓜”分析現有生產、工作的全過程。

      哪些工藝流程不合理?

      哪些地方出現了倒流?

      哪些地方出現了停頓?

      哪些工藝路線和環節可以取消、合并、簡化?

      分析判斷流程圖每個環節是否處于受控狀態,檢驗是否能起到把關作用,各部門橫向聯系是否到位,是否通暢,是否需要構建或增加新的通路,由流程圖的各個環節及傳遞路線,分析現有各部門的工作職能是否到位,是否要對現有機構進行調整或重組。

      02

      流水線上算一算

      生產線和流水線應該按照一致的節拍進行,生產才能均衡。有的企業生產常常出現“前面干,后面看,前面提前走,后面在加班”的局面。

      造成的原因一個是移動方式不合理,另一個就是節拍不均衡。如果采用順序移動方式,每干完一批活以后再移到下一個工序,這就會造成下工序的等待和窩工。如果以平行移動方式傳遞,即干好一個就往下工序傳遞一個,往往會使效率提高一倍。

      在流水線上,干得最慢的人就是決定流水線最終效率的人。

      生產線或流水線的平衡效率=各工序凈作業時間的總和/最長工序的作業時間×人員數。

      很多生產流水線的平衡率常常不到50%,如果把時間長的工序通過簡化,提速、換人、或拆分的方法,對時間短的工序通過裁并、增加等等手法來平衡流水線。整個生產線的生產效率就會大大提高,個別工序緩慢而導致的窩工和堆積就會消除。

     

      03

      動作要素減一減

      任何操作都是以人工的動作為基本單元,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,組裝工序、加工工序等這些以手工勞動為主體的工序,動作是產生效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。

      進行動作分析,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消除多余的動作、無效動作或緩慢動作,如彎腰作業、站在凳子上作業、蹲著作業、作業場所不暢、沒有適合的工位器具、人與物處于尋找狀態等,以最省力的方法實現最大的工作效率。

      這個研究幾乎不花一分錢,就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。例如在現實生活中,為什么有的人包餃子會比一般人快很多?為什么有的人插秧會比一般人快很多?那都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一定的訣竅,以最經濟的動作來完成任務。

      動作分析要遵循以下幾個最重要的動作經濟原則:

      1. 能用腳或左手做的就不要用右手做,盡可能雙手同時作業,同時開始,同時結束。

      2. 使雙手同時朝著相反方向進行對稱動作。

      3. 材料和工具要盡量放在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,并按照基本作業要素的順序確定適當的位置。

      4. 減少一切不必要的動作,要知道:沒有效益的工作只能叫動作,而有效益的動作才是工作!動作距離要最短,盡量提高效率。

      5. 盡量利用慣性、重力、自然力和動力裝置,而不是依靠人力,當然可以減少人的疲憊,從而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。

      6. 為了減輕疲勞,作業點要保持適當的高度,而這個高度是可以測出來的。通過測量和精心計算,就能夠使動作盡量地舒服一點,也能夠減輕工作的疲勞。

      7. 站立式走動作業。從精益生產的角度來講,為了調整生產節拍,有可能需要一個人同時操作兩個或多個設備,這就要求作業人員不能坐著工作,而應該采用站立走動的作業方式,從而提高工作效率。


    推薦專題

    2020科印傳媒活動

    以會凝智,以展聚力。...[詳細]

    展望數字包裝發展

    《2022年數字印刷在包裝領域的增長報告》的...[詳細]

    2019科印游學

    科印游學起始于2007年,經過十多年的資源積...[詳細]

    #news_tuijian#